來源:百陶會官網發布日期:2020-09-23 17:16:47
「百人計劃」是一個手藝人版塊,我們將陸續采訪100位陶藝及相關手工藝從業者,以圖文形式記錄他們的故事、理念和作品。他們之中有大咖,也有民間手藝人,卻都帶著自己的故事留在了這個行業。百陶君將帶你走進他們的世界——
百人計劃︱范文軒
出生于遼寧撫順,95后青年陶藝家
本科畢業于景德鎮陶瓷大學 陶藝系陶藝專業
碩士就讀于中國藝術研究院 現代陶藝創作專業
2018 《vinish》被上海188藝術館收藏
2019 《穆》獲第四屆“金葵花”杯國際陶藝大賽銅獎
2019 《關于記憶》獲第二屆ICVA Awards國際視覺藝術理事會獎匠藝獎
2019 《歲月悠 山河無恙》入編中國藝術研究院40年教育成果
2020《熔鑄》入選中國大學生當代藝術作品年鑒
2020《熔鑄》入選第三十四屆日本煎壺藝術展
2020《關于記憶》入選第五屆金雞湖雙年展平行展·第二屆藝術對話展
“天空之境”——茶卡鹽湖
# 01
能夠“聽見”的極簡色彩和形態
范文軒生活照,拍攝于三寶國際陶藝村
她,顯然可以證明作品與作者的一致性。
范文軒作品《蕓蕓》
《道德經》:“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世間一切原本空虛而寧靜,萬物也因而能夠生長其中。蕓蕓中,泥巴自由生長,泥性在過程中顯現,從泥到瓷從物到人.時間流逝,只余殘影,而未來將會在永不停歇中綿延。
《蕓蕓》細節
《蕓蕓》由許多片形態、大小不一的泥片所組成。是以陶瓷為媒介的當代藝術作品。文軒帶著這副作品與她的許多好友甚至陌生人相見,讓他們從中選出一個能夠代表自己的泥片,然后再選擇一份愿意與之交換的物件,并說出其中的故事。文軒說:“一直以來都很熟悉的朋友,在對我講故事的時候讓我感覺十分陌生,好像又重新認識了一次。”大部分朋友與平日里嬉戲時的樣子完全不同,格外認真,有的人平日陽光可愛,卻講述了悲傷的故事;有的平日里安靜悲觀,卻講述了童年的快樂時光。
《蕓蕓》細節
# 02
你會怎么選擇自己的那片泥?
文軒讓我也選一選,上百個小泥片,在我眼前,如此多的形態。有筆直著向前的、有彎曲著向前的、也有歪歪扭扭盤成一個圈的…我突然不知道自己應該屬于哪一片,或者哪一片屬于我?
《蕓蕓》
原來這就是人們在面對自己過往經歷時的狀態。認真又迷茫,仔細的回想能夠記起來的碎片,然后去做評判。到底是圓滑還是尖銳、是快樂還是壓抑……是啊,誰在回憶曾經并做判斷的時候會不認真呢?或許陌生人們也會感謝這些泥片給自己復盤前半生的機會吧。
所以后來,《蕓蕓》變成了《蕓蕓眾生》。
(文末有彩蛋哦~)
03
文軒又會選擇哪片泥呢?
“本科時期,對陶藝,我沒有那么熱愛,反而更喜歡跳舞”文軒這樣說到。有些令我意外。老貢對陶藝一見鐘情,卻不代表所有人都如此。那文軒又為何堅持到現在?
范文軒本科畢業設計《Vinish》
我想起文軒說的一句話:“父母不在意我的結果,他們只要知道我在努力就可以了。”這句話似乎可以給出答案。文軒顯然是個聽話的孩子。也因此,在她文靜的外表下也有著極端的一面,在對于學習和自我管理孩子,在學習這條路上,她從未停止。對于這件事,她格外嚴格。在特定的情況下,她會長時間的專注于一件事情。
現在研三的文軒,用陶瓷去講故事,怎能說她不熱愛呢?
范文軒工作照
# 04
不僅是故事的記錄者,也是故事的創造者。
在文軒自己的眼里,她是個平凡的人。自認為平凡的她在接受采訪前,常對我表達她的緊張情緒,她不知道自己有哪一面可以展示給大家?面對這樣的疑問我只能對著她的作品和履歷品、細品……
范文軒作品《silk》
范文軒工作照
# 05
那些點、線、面。
《三維》
“受到景德鎮民間自然、樸素、純真之美的感染,創作過程中運用了多種材料與肌理來展現沉淀質感。作品由三部分組成,由一點展開 、兩點成線、三點成面、 面面成積層次的遞進。由無數個點構成線,在由無數條線構成面,由無數面構成系統、最后系統逆向,正是因為有層次,才有進化 ,又因為進化而不同。力求呈現出一種時空雋永之美。”
——范文軒
“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總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范文軒
手藝人的安利小專欄:最喜歡的藝術家
范文軒:“我最喜歡的藝術家是徐冰。他在《何處惹塵埃》這個作品中收集了911事件后的塵埃。均勻地撒在英國威爾士國家博物館的展廳中,顯示出“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的英文——“As there is nothing from the first, Where does the dust itself collect?” 在我看來,作品既融合了美學與禪宗,又反映社會現狀、也體現了人文關懷。我自己可能做不了這么偉大的,但還是很佩服他的胸懷。我看過他的一期訪談,印象最深的是他講述他下鄉知青喜歡和農民一起去偷看一個漂亮的農村女孩。后來他經歷了出國留學之后再回到這個村里,還是想在看看那個女孩發現這個農村女孩身形已經走樣也嫁給了一個村民,和普通的人沒有什么區別了。通過他講這個故事,我想到藝術到了今天,更多是一種藝術家狀態,喜歡他這樣的狀態吧。有句話說’沒有藝術,只有藝術家‘事實上我們今天談的藝術是從文藝復興后才有的概念,我們主動的把藝術提出來作為獨立概念進行辨析、闡述。其實遠古人類的藝術是什么呢,科斯拉洞穴壁畫里的繪畫他們的目的我們是不知道的,更多是一種游離的狀態。藝術在這個層面上,或許’人人都是藝術家‘是成立的,藝術態要比作品重要。”
話 · 題 · 互 · 動
所以,你想當一面什么樣的鏡子?
講什么樣的故事呢?
百人計劃 No.10︱鄭東平:1990年,從公務員變為“試錯者”。
百人計劃 No.7︱葉菁:我被迫留在了景德鎮,卻收獲了真正的自己·
采訪 / 七日 編輯 / 七日
版式 / 七日 審核 / 九歌
百人計劃:講述手藝的故事
愿你也生活在有趣的時代
(每月10/20/30日更新)
想了解更多手藝人的故事嗎?掃描上方二維碼關注我們吧~
陶藝教育裝備領導者
在中國,每10家陶藝教室,有7家由百陶會提供陶藝設備
BAITAOHUI
掃二維碼|關注我們
微信號|gfxc2016
新浪微博|百陶會陶藝學堂
淘寶搜索|百陶會陶藝商城
文章來源:http://www.thebraintraining.com/2020/gsdt_0923/1030.html 百陶會原創,轉載請保留出處!